





是什麼掀起兩岸三地舞台劇界風潮?創下最短時間、最高紀錄的票房不敗奇蹟?數十萬名觀眾即便看過也再二刷、三刷重複走進劇場?《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的確有這樣的魔力,劇本好、導演實力堅強、演員更是最重要的一環。
台灣果陀劇場當年搬演這齣戲,御用國寶金士傑、邀請卜學亮成功跨界,讓兩岸三地觀眾又哭又笑!打破原本大眾對於死亡既定嚴肅印象,感動華人數十萬名觀眾,更讓各界名人讚好。
金鐘影后林依晨:「這齣戲有更多厚度和層次,反而在看似該笑的地方哭了。」不只林依晨,金馬影后林青霞:「怎麼能演得讓人又哭又笑啊!好精彩!」知名歌手蔡琴:「卜學亮的深度在這齣戲裡平實的流露出來;他就像水,金士傑是條會游的魚,兩者缺一不可。」知名歌手張清芳:「獲得滿滿的、沉澱的感動。」金鐘導演瞿友寧:「像詩一般的畫。」知名歌手HEBE田馥甄:「看完之後深切地反省自己。」該劇自2011年首演,至今演繹五年時間,即將於明年1月突破第200場,是近二十年來在最短時間、演出最密集的舞台劇。
舞台劇《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主角莫利教授正是被稱作「戲精」的金士傑,他演遍各大電影、影視的最大綠葉配角,襯托林依晨、張震在《我可能不會愛你》《綉春刀》的精彩演出,金士傑用真情感動兩岸三地數十萬名觀眾,攜手卜學亮創造舞台奇蹟,如今即將突破兩百場紀錄,兩人用平常心看待,卜學亮:「不忘初心,方得始終。」感謝該齣戲劇帶給他的遠比自己所演予觀眾還多,甚至漸凍病友與親友所傳達與教會他的一切,更讓他滿是感動。
金士傑說:「當初沒想過會演出那麼多場!而每一場我跟卜學亮都把他視為相同,沒有搧風點火、刻意誇大的戲劇效果,我們追求的是故事的真實性,老老實實、樸樸素素才是這齣戲的精神,身為演員的我們沒有刻意去捏造很多形狀,而每一場演出對我們來說也都視為第一場,也可以說最後一場,都是獨特的、唯一的,並且無可取代,才是舞台劇最珍貴的地方。」
《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自2011年2月首演第一場開始,便結合公益關懷,邀請「漸凍人協會」於每場演出周邊擺設攤位,提供更多觀眾看見與認識漸凍病症與患友。根據「漸凍人協會」今年提供的數據,五年共獲該劇觀眾捐贈13,700張發票、患友家屬親手縫製襪子娃娃義賣及與演出相關捐款約1,156,849元。
其中,演員金士傑、卜學亮兩人低調行善,三年內私底下不間斷捐款更高於一周的演出費,只為提供患友更多的看照。果陀劇場再接再厲,以自身戲劇資源,回饋社會,幫助社會上更多需要幫助的人,因此特別於第200場演出之際,規畫「感恩套票」,內容包含:兩張3000元票券座位、二張感恩茶會邀請卡(可與演員導演零距離面對面互動)、一本精裝紀念劇照書、二本 200場紀念手冊、由患友家屬縫製愛心漸凍襪娃一組二隻,每場限量10組,一組2張,詳情請洽兩廳院售票系統或果陀劇場。
《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2017年突破200場演出紀錄
台北 城市舞台
1月05日(四)19:30 *第200場
1月06日(五)19:30 *第201場
1月07日(六)14:30 *第202場
1月07日(六)19:30 *第203場
1月08日(日)14:30 *第204場
(中時)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