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際大戰如何征服華人世界?

台灣娛樂新聞

News 娛樂新聞 / 台灣娛樂新聞 322 瀏覽 0

星際大戰一到六部曲大海報
從1977年到2005年,喬治.盧卡斯共推出了六部星戰電影。(網路照片)

隨著【星際大戰第七部曲:原力覺醒】(Star Wars Episode VII: The Force Awaken)即將於下星期在全球上映,華人世界也再度颳起了星際大戰的風潮。台灣的高寶出版社順勢翻譯出版了由克里斯.泰勒(Chris Taylor)寫的《星際大戰如何以原力征服全世界》(How Star Wars Conquered the World)一書,向中文世界的讀者詳細介紹了《星際大戰》的歷史,還有其對世界流行文化的影響。

星際大戰如何以原力征服全世界
高寶出版社翻譯出版,由克里斯.泰勒(Chris Taylor)撰寫的《星際大戰如何以原力征服全世界》,是目前華人世界裡最詳盡介紹《星際大戰》歷史的書籍。(高寶提供)

無遠弗屆的星際大戰文化

在台灣大多數人的印象裡,《星際大戰》所代表的概念可能只是一部,或者是一系列的六部電影,但是對於美國還有在全球各地的所謂星戰迷而言,這四個字所代表的意義,卻絕對不是能夠用電影、動畫、小說、漫畫、音樂、玩具與電玩等次世代娛樂觀念所可以簡單涵蓋的。因為許多最狂熱的星戰迷,也就是俗稱的鐵粉本身就是眾多《星際大戰》外傳故事的創作者。

由於【星際大戰】背後所代表的世界觀實在是過於太龐大,整個劇情不可能以喬治.盧卡斯(George Lucas)所親自主導的六部電影簡單的交代過去,因此許多的影迷在獲得授權的情況下,創造出了以外傳故事為主題的「延伸宇宙」(Expanded Universe)。這些外傳故事,後來都或多或少的得到了盧卡斯影業(Lucasfilm)的承認,被納入了故事的主線當中。

對此,就連盧卡斯本人都承認自己其實只負責了《星際大戰》系列故事的三分之一而已。根據泰勒一書的紀載,盧卡斯曾經在2008年做出過這樣的論點:「在這個《星際大戰》電影世界,也就是電影娛樂、電視影劇的部分,我是父親,我創造了這些,訓練了這些人,一一將他們完成。接著我們有了商品授權團體,他們負責遊戲、玩具,其他那些東西等等,我稱之為兒子。」

提到外傳作品們的眾多作者與數量更為龐大,遍佈於全世界的星戰迷們,海納百川的盧卡斯也沒有放棄對外展現自己包容性的機會,做出了以下令人所料想不到的補充說明:「接著又有了第三個團體,也就是『聖靈』,就是部落客與粉絲等等,他們創造了自己的世界,我只要擔心父親的世界就好,兒子和聖靈會走自己的路。」

這些由聖靈們所創造出的外傳作品,顯然賦予了《星際大戰》更多的靈魂與故事。在加州大學爾灣分校讀書的時候,看完了經典三部曲與前傳三部曲後意猶未盡的筆者,消遣無聊的方式就是到學校對面的漫畫店去購買由黑馬漫畫(Dark Horse Comics)出版的一系列外傳作品。除了對整個故事的劇情有更深入的瞭解外,筆者對許多國際事務的瞭解,其實也都是來自於這些漫畫。

尤其是當時正值美國出兵伊拉克的時刻,故事背景設定在電影第二集與第三集之間的《複製人戰爭大冒險》(The Clone Wars Adventure),還有《星際大戰:共和國》(Star Wars: The Republic)系列漫畫,又有許多內容設定是以中東的戰爭為背景所改編,因此透過這些作品,筆者對現實世界的政治局勢與國際戰略也有了許多新的靈感與體悟。

然而,身為一個資深的星戰迷,筆者在欣賞《星際大戰》系列作品時,也遇到過許多其他鐵粉所遇到過的問題,那就是大家對以第四集到第六集為主的經典三部曲還有以第一集到第三集為主的前傳三部曲各有不同的愛好。儘管最早接觸到的《星際大戰》系列作品是1997年重製的經典三部曲系列,但是從筆者的年齡層還有閱讀《複製人戰爭》外傳作品的喜好來看,我確實是較偏愛前傳三部曲。

而根據泰勒在書中的描述,在許多《星際大戰》的相關聚會活動中,就常常有年長的經典三部曲影迷對年齡層較低的前傳三部曲影迷指指點點,甚至於怒吼咆嘯的事情發生。這樣的情況,讓將第一集到第六集的故事都視為自己孩子的盧卡斯看不過去,要求前傳三部曲,也就是三十歲以下的孩子們站出來勇敢地捍衛自己的權力。

當然,星際大戰的故事,並沒有隨著【星際大戰第三部曲:西斯大帝的復仇】(Star Wars Episode III: The Revenge of the Sith)的上映而告終。在這短短的十年內裡面,盧卡斯影業又打造了【複製人之戰】(The Clone Wars)與【反抗軍起義】(Star Wars Rebels)兩部動畫作品,讓《星際大戰》系列的作品得以在更年輕的族群中延續下去。

也因此,很多根本沒有看過經典三部曲與前傳三部曲的小孩子,可能在觀看【複製人之戰】動畫的時候,不知道英勇的複製人士兵最後會舉槍射殺自己的絕地武士上級,對於和藹的共和國議長白卜庭(Sheev Palpatine)才是在幕後操控一切的大反派一事感到震驚無比。或許,這種不同世代的粉絲觀看《星際大戰》作品時出現的反差,才是盧卡斯與外傳作者們願意不斷創作新作品的最大動力。

迪士尼在2012年買下了《星際大戰》以後,將除了【複製人之戰】之戰以外所有的外傳故事都從正史中刪除,一度讓許多鐵粉對此感到非常的失望。不過若要是仔細觀看【複製人之戰】,還有以【複製人之戰】為藍本延伸設計的【反抗軍起義】兩部被列為正史的作品,我們卻不難發現許多原本屬於外傳作品中的設計被保留了下來。

以原本的六部作品加上【複製人之戰】與【反抗軍起義】為基礎,迪士尼於今年準備推出【星際大戰第七部曲:原力覺醒】,並準備在未來繼續推出第八與第九部作品,其目的無疑都是希望以大破大立的風格,讓整個故事的發展得以繼續延續下去。這也正是為什麼在許多部第七集的電視廣告上,迪士尼都不斷強調一個口號,那就是「每個世代的人,都有屬於自己的《星際大戰》」。

對於像筆者這樣一個只懂得去欣賞《星際大戰》作品的鐵粉而言,我其實並不在乎經典三部曲還是前傳三部曲究竟哪個比較好看,當然我也不會以前輩的身分去教訓未來後傳三部曲世代的人該怎麼樣去當一個《星際大戰》的影迷。在我來看,當一個《星際大戰》鐵粉最重要的地方,就是要抱持一個隨時想要拿起玩具光劍來揮舞一下,或者穿著一身華麗帝國風暴兵的衣服上街趴趴走就可以了。

反抗軍起義三位女主角
除了曾被質疑忽略亞裔與非裔角色之外,《星際大戰》故事最為人攻擊之處就是女性角色的缺乏,因此迪士尼刻意在【反抗軍起義】中加入了三位女主角。 從左到右分別為賞金獵人薩繽(Sabine Wren)、飛行員希娜·仙杜拉(Hera Syndulla)與【複製人】亞蘇卡.譚諾(Ashoka Tano)。(網路照片)

為何沒有辦法在華人世界火紅?

然而,身為來自台灣的《星際大戰》鐵粉,筆者所最關心的問題,可能還是在於為什麼《星際大戰》的故事沒有辦法長久走紅於華人世界?事實上,從【星際大戰第三部曲:西斯大帝的復仇】結束,到【星際大戰第七部曲:原力覺醒】上映前這超過十年的時間,我們其實不難發現《星際大戰》在台灣得到的關注遠遠比不上美國、歐洲甚至於日本等先進國家。

即便【複製人之戰】與【反抗軍起義】兩部動畫,都曾經先後由卡通頻道與迪士尼頻道在台灣推出,但是熱潮始終還是炒不起來。在美國上演了六季的【複製人之戰】,在台灣似乎只上了三季,至於在美國目前已經撥到第二季的【反抗軍起義】,在台灣只有撥出一季。當第二季的【反抗軍起義】在美國已經撥出一半的時候,台灣連是否會引進的消息都還沒有正式公布。

哪怕是隨著《星際大戰》的熱潮,因為【星際大戰第七部曲:原力覺醒】的上映而再度席捲台灣,觀看【複製人之戰】與【反抗軍起義】的觀眾還是不多。由此可見,對於絕大多數的台灣,甚至於整個華人世界的人而言,《星際大戰》的意義就只是電影而已,那怕這兩部作品是獲得迪士尼承認的正傳故事,而且與從第二集到第四集的故事之間有密切聯繫,也都改變不了這個趨勢。

當然,在台灣也是有一群死忠的《星際大戰》影迷存在,比方說專門扮演風暴兵的帝國501師台灣駐隊,還有專門為客戶打造仿真光劍的馬可多先生等等。總體而論,台灣的《星際大戰》鐵粉的年齡層還是偏高,基本上都是以四十歲以上,觀看經典三部曲世代者為主。這些人許多對前傳三部曲的故事本身就有先天的排斥,更不會放下身段去看以這三集故事為基礎改變而成的動畫故事。

至於本來有潛力可以發展為【複製人之戰】與【反抗軍起義】支持者的年輕一代影迷,則基本上已經完全被日本動畫或者漫畫所攻陷。相較於走可愛「萌系」風格,隨處可見大眼美少女的日本動畫與漫畫,《星際大戰》的內容對於年輕世代的台灣影迷而言可能還是太過於深奧。所以《星際大戰》在華人年輕族群中的地位,恐怕還遠遠不如日本《艦隊收藏》裡的「艦娘」。

《星際大戰》在台灣,甚至於整個中文世界所遭遇到的一個最大困境可能還是在於作品裡面出現的主要華人角色過於稀少,甚至是完全沒有。為了打入華人市場,喬治.盧卡斯曾經邀請大陸女星白靈在【星際大戰第三部曲:西斯大帝的復仇】中扮演反抗白卜庭的民主派議員。然而,白靈在《星際大戰》裡的所有畫面,都因為她登上《花花公子》雜誌的封面而被憤怒的盧卡斯下令刪除。

過去在拍攝經典三部曲的時代裡,大陸還處於文化大革命的鬥爭階段,盧卡斯並不用去太過度的在乎只有台灣與香港兩個小小市場的華人世界,去刻意突出中國人的角色。在經典三部曲裡面,不要說亞裔,就連非洲裔美國人出現的頻率都不算太高。不過當拍攝前傳三部曲的時候,盧卡斯已經開始將港台武俠片中常出現的劍術風格,納入了絕地與西斯之間的光劍決鬥之中。

另外一個《星際大戰》比較為人逅病的問題,則是在於主要女性角色太過於稀少。前傳三部曲與經典三部曲中,也只有派米.艾米達拉(Padme Amidala)與莉亞.歐嘉納(Leia Organa)母女分別擔綱女主角的任務。除了這兩人外,《星際大戰》的主線故事中再也沒有其他的重要女角。因此,《星際大戰》的劇情也常常被批評有白種人大男人主義的傾向。

為了扭轉這樣的負面形象,盧卡斯影業在製作【複製人之戰】的過程中,特別設計了亞蘇卡.譚諾這位「托古塔族」(Togruta)的絕地女學徒,以扭轉長期累積而來的負面形象。身為由阿納金.天行者(Anakin Skywalker)所親手訓練的學生,譚諾不只是一位性格堅強又獨立的女性,同時身為外星種族的她,本身也沒有白種人、黑種人與黃種人誰更為優秀的問題。

迪士尼購買了《星際大戰》的版權後,則是更積極的在【反抗軍起義】內安排了包括譚諾在內的三個女主角同時出線,好讓故事的劇情能夠與大男人主義的標籤徹底脫鉤。從目前公佈的幾部第七集預告來看,黛西.萊利(Daisy Ridley)飾演,可能具為路克.天行者(Luke Skywalker)與莉亞公主後人身分的芮(Rey)也必然將在故事裡擔當重任。

雖然目前還不知道,導演J.J.亞伯拉罕(J. J. Abrams)在第七集的故事裡安插華人角色,而他本人或者是未來的其他導演又會不會在第八集與第九集中有這樣的安排,但是一個肯定的消息是靠主演【葉問】系列電影走紅的香港武打明星甄子丹,將出演背景設在第三集與第四集之間的外傳電視影集《星際大戰:俠盜一號》(Star Wars: Rouge One)。

出於打入大陸市場的目的,迪士尼甚至還安排了五百名打扮成帝國風暴兵的臨時演員攻佔了萬里長城居庸關。從這裡我們已經可以發現,迪士尼向華人世界重新推銷《星際大戰》的企圖心十分強烈,這一次,《星際大戰》在台灣颳起的旋風,是否能夠超越經典與前傳三部曲,成為一部真正超越電影的奇蹟,就要看迪士尼對市場掌握的程度,能否超越昔日的盧卡斯影業。

80年代台灣翻譯自日本的星戰漫畫作品
台灣在80年代左右翻譯自日本的《星際大戰》第五集漫畫作品,可以看出當年的政府確實有利用該故事向年輕人置入性行銷愛國意識。(摘自Tatooine星際大戰網)

可嘗試與兩岸近代史元素相融合

泰勒的《星際大戰如何以原力征服全世界》一書,還分析了《星際大戰》這一系列讓人質疑有大男人主義與白人優越意識的電影,能夠打破種族、文化、歷史以及語言之間的隔閡,在全世界數度引起風潮的原因:「冒險、刺激、善良對抗邪惡、一個雖然與現在時空完全脫節但所根據的主題和神話大從小異的幻想故事。」

在這本書的第一章裡,泰勒就描述了《星際大戰》在2013年首次以美洲原住民族納瓦侯語(Navajo language)上映時大獲印地安人歡迎的情況。泰勒在詢問納瓦侯部族博物館(Navajo Nation Museum)館長曼紐里托.惠勒(Manuelito Wheeler)關於《星際大戰》到底有沒有給人白人帝國主義征服印地安人的種族主義形象時,對方認為這樣的指控根本是無稽之談。

惠勒刻意將風暴兵與越戰時的美軍陸戰隊、白卜庭皇帝與尼克森總統還有在第六集故事中協助反抗軍擊敗帝國的伊沃克族人(Ewok)與越共相提並論,指出《星際大戰》根本是一個反對好萊屋與反對美國「帝國主義」的電影。對於這樣的文化,泰勒則尷尬的指出:「這個故事的善良本質足以掩蓋那些事實,如今地球上每一個文化不管夠不夠資格都自認為是反抗軍聯盟。」

這一段描述,筆者認為非常貼切,因為《星際大戰》經典三部曲的故事,能夠在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被允許在台灣上映,甚至於得到廣大影迷認同的原因,必然與當時中華民國政府所面臨的艱難內外處境有密切的關係。當時的中華民國不僅失去了聯合國的席位還有美國、日本等傳統盟邦的外交席位,其在島內的正統地位,也遭遇到所謂黨外勢力的瘋狂挑戰。

為了鞏固中華民國政府的正當性,並凝聚台澎金馬自由地區民眾對政府的支持,撥出類似於像《星際大戰》這種弱小擊敗強大,正義戰勝邪惡劇情的電影是非常有幫助的。或許以路克.天行者、韓.蘇洛(Han Solo)以及莉亞公主為代表的反抗軍聯盟,真的讓退守台灣,渴望從中共手中奪回大陸失土的老一代國民黨人產生了相當大的共鳴。

假若再把前傳三部曲的劇情也加入,我們簡直可以發現《星際大戰》故事中的許多內容,其實與中華民國成立這一百多來發生的歷史事件有高度的雷同性。尤其是銀河共和國如何由一個實施民主自由政治制度,統治整個銀河系的正統政權萎縮到成為一支小小反抗軍的過程,根本上就是描述中華民國當年如何失去大陸統治權的翻版。

當然,如果從統治大陸的中國共產黨角度來看,可能帝國這個角色又要由1927年到1949年之間做為執政者的國民政府扮演,靠所謂小米加步槍打天下的他們又更像是經典三部曲裡面的反抗軍聯盟了。或許也因為這樣的原因,筆者認為未來《星際大戰》想要在華人社會裡重新凝聚起支持者,本身並不會是一件相當困難的事情。

最重要的一點,則是在於華人社會裡面能否出現一批新的「聖靈」,在獲得迪士尼的支持下從兩岸過去的歷史發展與經驗中,替《星際大戰》創造出更有趣的故事。假若能夠做到這一點,未來想要在海峽兩岸推廣與行銷《星際大戰》文化者,也就未必一定要等到有正式的電影上映時才能夠掀起一陣短暫的熱潮而已了。

只有真的讓《星際大戰》結合並融入華人的歷史與文化,盧卡斯在西方世界創造的奇蹟,才有可能可長可久的在台灣、港澳與大陸地區扎根。近年來已經有相當多考據《星際大戰》劇情與人類真實歷史典故的書籍在歐美上市。或許哪一天,也會有既懂中國歷史,又熱愛《星際大戰》故事的人能夠創出將兩者結合在一起的出色作品。

(中時電子報)

也許您會感興趣...

Comments